" 新基建 " 正在成为朝野共识,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简单有效手段,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胜负手,不是 " 四万亿重来 "" 重走老路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3 月 4 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我们最早最坚定最旗帜鲜明倡导 " 新基建 "。2018-2019 年多次提出" 对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 "。2020 年 1 月 31 日在影响广泛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中提出 " 提前做好项目储备,疫情后大搞基建减税,对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2 月 28 日发布震动业内的报告《是该启动 " 新 " 一轮基建了》,提出 "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新基建 "。引发业内讨论和资本市场反应。
有观点把 " 新基建 " 和 " 四万亿重来 "、" 重走老路 " 等混淆,这种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上个时代。
" 新基建 " 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 20 年前中国经济的 " 新基建 " 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未来 20 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 " 新基建 " 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 老基建 " 在部分地区尤其人口流出地区已经过剩,再投资劳民伤财。当然对于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长远来看道路桥梁建设的空间仍大,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 新基建 " 是未来发展的短板,新的投资领域主要包括: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这些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
" 新基建 " 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比如,未来 5G 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 1 万亿以上,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万亿投资,更重要的,5G 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十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
中国过去几十年,是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 " 集中力量干大事 " 体制优势的重要体现。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没有超前的网络宽带建设,怎么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怎么会有外资纷纷看好中国,涌入中国?怎么会有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高速增长?怎么会形成强大的全球产业链?怎么会形成全球互联网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中美争霸局面?
我们认为,除了硬的 " 新基建 ",应该还包括软的 " 新基建 "。近年经济社会领域 " 疫 " 情频发,经济持续下行,先后遭遇 2015 年股灾、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 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 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经济社会大转型背景下,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制度短板凸显。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避免到处救火。
因此,我们建议还应加强软的 " 新基建 ":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 新基建 " 不仅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之战,胜负手。3 月 3 日美联储紧急降息 50 个基点,3 月 4 日中国政治局常委会强调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大放水,一个新基建,我相信历史将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在危难之际," 新基建 " 挺身而出。虽然一度备受争议,但今天它正在成为朝野共识,在万众瞩目中,身负使命,荣耀加身。
作为 " 新基建 " 旗帜鲜明的倡导者,这是我们前期观点的延续,在 2010 年参与研究提出 " 增速换挡 ",2014 年预测 " 新 5% 比旧 8% 好 "、"5000 点不是梦 ",2015 年预测 " 海拔已高风大慢走 "、" 经济 L 型 "、" 一线房价翻一倍 "、"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2017 年提出 " 新周期 ",2019 年提出 " 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 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 "" 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 "。
"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
这一系观点是我们过去十多年在系统深入研究德日韩台美英新等经济体转型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得出的重大判断,逐渐形成了 " 转型宏观 " 分析框架,实战经济学(参考专著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大势研判》《新周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战》《房地产周期》《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崛起》)。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亲爱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成,则伟大崛起时隔五百年重回龙座;败,则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漫长黑暗。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来源:泽平宏观)